/ 稜鏡:趨近那些尚未看見的場景

羅懿君、高雅婷、湯雅雯

藝術家

17 世紀,牛頓(Isaac Newton)發現經過三稜鏡的折射,光線在色散的作用下會折出不同色彩。此次「稜鏡:趨近那些尚未看見的場景」藉由色光三原色(RGB)的概念,將色光與波長疊入空間及歷史軸線的想像,邀集藝術家羅懿君、高雅婷、湯雅雯的作品,回應展館所在環境的歷史與南方意象。展覽亦如一座被置放在建築中的三稜鏡,作品中那些來自過往的貿易事件、大環境的歷史、甚至未曾被看見的個人時刻,也將隨著藝術家內在之眼的再次梳理,轉化為新的色彩與觀看角度。

近幾年來,羅懿君陸續發展關於台灣出口物產的歷史調查,在《熱帶蒐藏》中,她更進一步探討自 17 世紀海權時代以降台灣的出口物產。羅懿君以 1929-1931 年間於東京改造社(カイゾウシャ)出版、《日本地理大系–台灣篇》書中的歷史影像為主軸,利用數位修圖的方式結合相關史照片,重新組織成一面面半虛構風景,在看似典雅的日式屏風造型中,夾入來自帝國之眼所望見的豐饒南國物產。

而在高雅婷的《標本》系列裡,她嘗試建立對歷史的另一種想像,她在畫面上同時處理三個圖層,其一是以複寫紙重新謄寫於畫作之上,1950 年代至今《中國時報》的雙十節頭版內容,第二層則為同樣時間區段中發生的大事件,或某些難以刊登在報紙媒體中的重要事件,最後則是以蜂巢所建構出對於社群、集體意識形態、服從單一威權的視覺隱喻。對高雅婷而言,談論歷史不一定只能以相對冷調的色彩去呈現,即便是以報紙做為媒介,也應該會是色彩交織、帶有主觀詮釋的狀態。

最後,湯雅雯的《和你一起停在這裡看海》,創作概念來自父親對年輕回憶的口述。她倚著父親講述的內容,於去年高雄駐村期間沿著海邊來回尋找那片在她出生之前父親所看見的海景。作品以一架裝置著各式機械零件的台秤為主要結構,現成物取代了原本懸吊砝碼的位置,在機械運動作用力的彼此牽動下,這座伴隨著細微聲響、微微晃動的作品,像是一艘正在海面上航行的小船,而台秤另一端,那張海景影像的重量,則像是那些無法逆反的時間一般,難以測量。

「觀看」一直是人們理解世界的首要方式,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提到:「生命本身和可見之物的存在都要歸功於光。有光之前,已有生命,卻尚未有可見之物。」可見之物的存在,來自「被看見」的視覺經驗,但對於人的存在(Being)而言,那些不在當下現場的、未能看見的部分則成為某種關於內在與真實的信念的素材,這些來自內在層面的觀看,使得表象與意義兩者得以統一、物理空間與觀者的內在空間相互融合,因為即便是視覺可見的光,在被光所描出的表象輪廓裡,仍含藏著無法被直接閱讀的多重結構。而在稜鏡的折射下,那些原以為已在時間流逝中道別之物,又在各種顏色與角度裡被重新抵達。

© ALIEN ART CENTRE Prism: Approach Unseen Scen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