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

鎌田治朗、卡洛琳・阿萊

藝術家

深入觀點 I

深入觀點 II

《希望》為藝術家鎌田治朗(Jiro Kamata)及卡洛琳・阿萊(Caroline Halley des Fontaines),與永添藝術共同合作於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的雙個展,歷時兩年,打造當代首飾設計結合攝影藝術的情境展演,透過光與顏色帶給人們的能量意識,進一步觸發人在現實與精神感知之間的悸動。《希望》發想於去年新冠疫情對世界造成劇變之時,全球的運轉倏然停止,悲傷、憤怒、焦躁各種情緒籠罩,無處排解,也使得步調被迫放緩了速度。此刻所有人類均陷入席捲全球的疫情恐懼,不安!負面。而藝術總在人們失望或絕望的時候,提供一個重新振作的觸媒。藉由引進創作藝術的能量,企盼為陷入黑暗的人們,點燃一絲希望的亮光,正是《希望》這檔展覽的初衷;探討藝術的力量如何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供人們面對無常,更需要內心平靜的力量。

卡洛琳・阿萊是一位近期受到國際攝影藝術領域注目的藝術家1,本次展出的「光景」(Lightscape)系列作品,受到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的支持,資助藝術家走訪地球北方地區的海域與冰湖,捕捉水的顏色、光線、地平線,創造觀察現實環境的另一種觀看方式。對於藝術家而言,這是一段捕捉心境轉換、近似藝術治療作用的過程。藝術家行踏人煙罕至之境二十餘年,如復活節島、印度、埃及、拉達克、西藏中部、肯尼亞、納瓦霍、加拉帕戈斯群島等,探索人類神聖儀式之於生活的行為,她的創作體現通用符號的原型,使我們對於內在的自我有更深一層的暸解,在那裡,她找到了一些有關生命意義和精神實踐的答案。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與米爾洽・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等思想家,向我們展示生命的概念是集體的,虛構的和原型的,又如,曼陀羅是世界統一與相互依存的精神象徵,我們能意識到的自我只是本我的冰山一角。在展覽中,阿萊在攝影做為捕捉意識形態的過程是非常實驗性的,她找到了使自然景觀具有真實色彩的方法,提醒我們感知是相對的、人們的內在景觀是冥想的神聖視覺關鍵,這就像與自然交流的那一刻只剩下能量與顏色一樣,是一段豐富內心的旅程。通過共享時刻以神聖樸素表現出人類之美,她所崇敬永恆的普遍性,並非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男人或女人,而是社會自始至終與精神層面聯繫在一起的介質,體現抽象藝術變革的內在旅程,誠如藝術家所言:「當人們閉上眼睛時,這只是沉默的體現,而沉默中有永恆。」在開始「光景」計畫後,今年她預計與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休伯特・里夫斯(Hubert Reeves)一起在星光下工作,生命是一個深奧的謎團,唯有探索才知道造物者的巧思。

同樣以「鏡頭」作為媒介,阿萊捕捉光與色彩觸發靈性感受的瞬間,用廢棄相機鏡頭作為材料的當代首飾藝術家鎌田治朗,則為本展折射出另一個觀點與世界。繼前年於金馬賓館個展《語音》(VOICES) 20年創作回顧展,藝術家為全新的創作發現感到振奮,並於此次展出全新系列作品「子整體」(Holon)。「子整體」既是自身整體,亦屬於一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當我們看著藝術家的作品時,我們先是看到一個整體,但有趣的是隨著視覺焦點移動,原本表面下平坦的圓形成了球體,球體隨著視角轉換而滾動,在那背後窺見另一個更大世界的局部,雖不完全,卻是真實的存在。展出作品共有一百件,每一件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同時相互串連起一個更大的整體,蘊含著疫情時代之下人類團結面對眼前浩劫的真實映照。

奧托・昆茲利(Otto Künzli)曾經如此解讀鎌田的作品:「那些赤裸裸的相機之眼,見識過無數世界奇景,…在卸除了黑色裝甲之後的鏡片被真實的展現,鏡片的透明無色似乎象徵著它們被從拍攝的照片中解放了…現在這些鏡片從我們熟知的相機鏡頭變成了黑暗且深不可測的物質,相機之眼轉換成了寂靜的觀察者…,像是影片一般的融合…,如黑暗的立式櫥櫃像黑洞般將我們吸引進去,…,無數的眼睛盯著我們看,…你的眼睛就是通往靈魂的窗戶,我不想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然而當我們盯著眼睛看時,那些眼也正用同樣的方式盯著你。」2  從個體看見全貌又意味著什麼呢?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著名作品《藝術家此在》(The Artist Is Present, 2010),邀請觀眾來到美術館與藝術家對坐凝視,在真空無聲的環境中,兩雙眼睛相對凝視,僅僅是對視卻讓許多參與者情緒激動。瑪莉娜說明,她將自己化作映照凝視者自我的鏡子,而她從未看見這麼多苦痛。鎌田將鏡頭從原本的機能解放,搭建通往奇異情緒狀態的另一種連結,若將生命的存在以一個球體來看,從體表任何一個點切入都能通往意義的核心。

展場設計以山與海為意象,並在明、暗兩種空間氛圍,呈現兩位藝術家共同的創作主題-光與色彩。阿萊的展場是靜謐的色彩之海,使人沉靜,幽暗的空間促成觀者與色彩斑斕的海洋相視,並在古老祈禱文的頌聲中,進而冥想、與自我對話。鎌田的展場則是無形的山巒,在陽光的照射下與壽山相映成趣。一百件作品如同散落在森林中的寶石,發出耀眼的光芒,每一件作品都帶給觀者另一種觀看世界的視角。

本展延續金馬賓館在應用藝術(Applied Art)方面的策劃脈絡,特別是當代首飾設計在國內方興未艾。回顧設計史,19世紀下半葉工藝美術運動促使了首飾設計的變革,在整體藝術的影響下,許多建築設計師投入首飾設計的行列3,一方面,因為首飾設計的規格小,時常被視作一種實驗想法的媒介,容易測試一種空間想像的可行性。精湛的當代首飾作品能進一步體現創作者敏銳而細膩的美學感知,其重要性不亞於被博物館典藏的大型雕塑。當代首飾創造了人與作品之間的新關係,使穿戴者也成為移動藝術作品的一環。值得注意的是,鎌田治朗將當代首飾從穿戴者身上的關注再提升到對於空間感知的體驗,應用光線的折射對作品內部環境進行再創造,探索環境生成的過程。由《希望》展覽衍伸的一項討論議題是:當代首飾做為當代設計創作的一環,是什麼使其具有收藏價值?那些已被寫入設計史的傑作,除了稀缺性,還具備精湛的手工藝、創新的材料使用方式、以及回應時代的精神。論及當代設計的時代意涵,設計史學家丹妮拉・奧哈德(Daniella Ohad)對此做出討論,認為作品的代表性與過程、材料以及形式之間是必須要被探討的。提到藝術創造與功能之間的相關性,資深經理人巴里・弗里德曼(Barry Friedman)說道:「那些創造出具有收藏價值的當代設計師試圖表達視覺,立場或情緒,而不將功能作為限制。實際上,功能是增加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4  儘管具有辨識度的設計激盪出不同面向的討論,但重要的是,出色的設計始終代表著時代精神。如從冷戰時期跨入千禧年之際,全球設計師對於太空競賽的著迷做出了回應5,我們希望在支持藝術家實驗與開創的同時,對於藝術與設計史的當代發展脈絡進行探討,並進一步形成另類敘事的可能性。

疫情提供人們一次藉由反省而產生蛻變的機會,它帶領我們檢視自己的生命與對待環境的方式,那些我們曾經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此刻,卻變得如此難以企及。這一年,我們學會了打開身體的其它感知,從人與人的交流、人與環境的交流,到宇宙之間的神秘浩瀚…。《希望》引領我們以海平面的高度或穿梭山林的視角,瞇著眼像是透過相機或望遠鏡頭探索遠方,心之所往,感受原生的靜謐。於是乎,美術館成為了一處啟發深藏在自己內心自癒能量的本能。





note

1. 卡洛琳・阿萊(Caroline Halley des Fontaines)居住工作於巴黎,使用電影、錄像與攝影等不同媒材創作,作品在巴黎、倫敦、柏林、紐約、洛杉磯、多倫多等地展出,2020年獲選日本Pen(ペン)年度雜誌評為21世紀攝影論的代表藝術家之一,同樣收錄於其書的其他十位攝影藝術家包含JR、安德烈斯.古爾斯基(Andrea Gursky)、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等人

2. 奧托.昆澤里(Otto Künzli),〈三個城市〉,邵雅曼(Yaman Shao)編,《語音》,柏林,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2019年。

3. 19世紀末建築師將空間設計觀念帶入當代首飾設計的發展脈絡,將對空間的感知體驗延伸到穿戴者的品味表徵 Didier Haspeslagh on Collectible Jewelry, Design Miami Forum (2021)

4. 什麼使設計具有收藏價值?Defining a New Territory – What Makes a Design Collectible (2018)

5. 1999年標誌著設計作為藝術收藏項目的轉捩點,上世紀中葉的設計傑作通過具有標誌意義的博物館展覽和富有遠見的出版獲得了市場空前的關注。Didier Krzentowski on Objects of Experimentation, Design Miami Forum (2021)


希望:鎌田治朗、卡洛琳・阿萊

地點|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藝術家|鎌田治朗、卡洛琳・阿萊
展覽策畫|邵雅曼
展覽文章|邵雅曼
展場設計|永添藝術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特別感謝|御盟集團


.觀看更多展覽專文
三個世界|奧托.昆澤里
心向隱形|朴述
凸面和脈絡:藝術史裡的鏡頭、鏡子和珍珠母|李文.希格斯
透過凝望者的眼|秋山真樹子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Hope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Jiro Kamata, Holon Candle stand, 2021, camera lens, PVD coasting, silver

Courtesy of Jiro Kamata

Courtesy of Jiro Kamata

Jiro Kamata uses the lenses of old camera's as a raw material for his jewelry. ©Jiro Kamata Studio

Jiro Kamata uses the lenses of old camera's as a raw material for his jewelry. ©Jiro Kamata Studio

Caroline Halley, Lightscape #planche 219, Atlantic Ocean, Bretagne, France, 2018, 120 x 180 cm, Chromogenic Print on Fujiflex collection paper

Caroline Halley, Lightscape #planche 5, Atlantic Ocean, 2016, Chromogenic Print on Fujiflex collection paper

Caroline Halley, Lightscape #planche 36, Atlantic Ocean, 2017, Chromogenic Print on Fujiflex collection paper

Caroline Halley, Lightscape #planche 404, Atlantic Ocean, Bretagne, France, 2020, 120 x 180 cm, Chromogenic Print on Fujiflex collection paper

Caroline Halley, Lightscape #planche 400, Atlantic Ocean, Guethary, France, 2020, 10 x 15 cm, Chromogenic Print on Fujiflex collection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