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曼:思考物件

阿曼

藝術家


「改變一個物體的狀態,就是改變自己。」
— 阿曼



《阿曼:思考物件》,透過「新寫實主義運動」指標性作品,展現二十世紀,阿曼獨特藝術語言的建構過程。阿曼於1928年出生於法國尼斯,1950年代在法國展開他的藝術生涯,60年代移居紐約至2005年離世。探討阿曼對於當代藝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相較於那個時代,於今日的關係更為密切。從英國達米恩•赫斯特 (Damian Hirst) 的藥房,到印度蘇博德•古普塔 (Subodh Gupta) 的廚具構成; 我們持續看見阿曼的藝術思維所帶給我們的自由體會。阿曼所發展的主題,環繞著我們對於物質的過度消費,在今日的探索得到深刻的迴響。阿曼是一位真正的藝術發明者,他以一種嶄新型態和媒介重置藝術,讓物品成為調色盤,創造一種原創語言,提供世界各地喜愛藝術的廣大觀眾全新的輪廓,勾勒觀看世界的新視野。


阿曼紐約工作室,2003
Courtesy of Gerard Schachmes and the artist.


1950年代,經歷戰爭的傷痛,藝術運動在斷垣殘壁中萌芽,誕生一個理念—「若能從『思想』出發,就能用藝術的方式重建社會。」1960 年,阿曼與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 共同創立「新寫實主義(New Realism)」。「寫實主義」一詞源自 19 世紀藝術文學運動,其目的是在不誇大的情況下,描繪日常現實。然而,這裡的「新」,就像電影「新浪潮」一樣:一方面,它依附於城市消費社會所產生的新現實; 另一方面,它的描繪模式也是新的,因為它不再是通過創造某種適當的圖像而被識別為一種表現形式,卻是由藝術家所選擇呈現的對象組成。阿曼的核心藝術主張為「集合」概念,他將失去功能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展現物質如何為世界提供另一種用途。為此,他質疑破壞作為創造的假設的問題。



阿曼的音樂

我想展現某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階段。
— 阿曼


憤怒是一種正面能量,象徵生命本身,因為其所上演的摧毀的姿態,實際上是創造的過程。阿曼的藝術是對死亡的挑戰。在他的藝術搭檔克萊因(Klien)32歲逝世後,1962年阿曼首件切割作品誕生了。生命在其盛年被切斷、切割,與死亡有關,而改變物件的表徵,即能克服死亡,在原始功能結束後,以藝術的形式獲得比死亡更堅定的永恆。


(左圖)《煙熏四重奏》,阿曼,1998 / (右圖) 《Mumuyé》,阿曼,198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砲火下的狂歡》,阿曼,198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每一件阿曼的展品都可以加上副標題「被遺忘之物的變換型態」。多數作品來自因失去功能而被遺忘的物件。小提琴、薩克斯風、大提琴、吉他…,這些樂器,被解構、燃燒、讓藝術家重新賦予樣貌。「父親曾帶我參訪一次國際展覽,那裏展示著切半的引擎與相機,」阿曼描述,「坦露的內部令我著迷。這是物件的本質。」當其他雕刻家使用泥土或木頭,阿曼將被生產的物品作為藝術的原始材料。樂器,高貴的物件,在展覽具有著強烈的象徵。 在此,將切割過的樂器組合成一項新的物件,某方面強調音樂的動態——以相同邏輯,立體主義「切割」形式,賦予其律動,猶如一場視覺的交響樂。



《木頭上的激烈》,阿曼,2001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致我的愛人

我想控制速度、爆炸、爆裂,時間的片段,
寶貴的偶然,讓機會一再重複。
— 阿曼


音樂是阿曼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他是一位充滿激情的音樂愛好者。樂器被阿曼切割、燒焦、劈開,如同一場武術表演。而從中誕生出另一種音樂:阿曼藝術的音樂。《致我的愛人》(Pour ma Jolie, 1982)這項作品是阿曼藝術生涯第一批銅製作品。阿曼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這項技術。這件作品再現了一把破碎的吉他成為與愛分離的意象——吉他本身即是誘惑的象徵。它同時也指涉一齣1975年的著名美國電影《Farewell my Lovely》(註:阿曼是一位電影狂熱份子。)阿曼在他的作品中重新定義樂器,用他想像中的世界來置換真實。


(左圖)《致我的愛人》,阿曼,1982 / (右圖) 《無題》,阿曼,200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印記系列 & 物體律動系列

從物品日常使用與自然老化所造成之『移位』觀點來看,
我尋求一種涉及時間、空間以及物體與環境關係的換位反思。
— 阿曼


《印記》系列在技術上開啟了藝術的新頁,是阿曼首件「集積」(accumulation)作品。「集積」是阿曼藝術中重要概念。他的生活即是累加的實踐。他竭盡所能收集能夠收集的一切(包含安迪・沃荷、伊夫・克萊因的稀世創作),藝術品、古董、工藝、汽車、房子、高級酒、朋友……。阿曼藝術中集積的概念同時也是對現代生活提出質疑的方式,過去數十年來,財富與物品的積累,體現於超市中的大量展示。此次展覽展示集積的代表作,比如顏料罐,是讓阿曼一舉成名,使其作品於世界各地被收藏的經典之作。呈現生活物質的累聚,為物質創造新的意義,成為我們所處社會過度消費的象徵。阿曼運用他找到的各種物件來創造他的集積作品:顏料罐、電話、刮鬍刀、叉子、玩具、咖啡壺…。


(左圖)《印記54》,阿曼,1954 / (右圖) 《優先A》,阿曼,195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左圖)《聲音的化石》,阿曼,1990 / (右圖) 《遊行》,阿曼,196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遵循橡皮圖章的邏輯,於1950年代後期阿曼以音樂劇詞彙發展出《物體律動系列》(“Allures d’objets”) 的印記作品:「當我展開浸泡在墨水裡的物件時,」阿曼解釋,「我印出他們的外觀。我使用雞蛋、一隻鞋子、滾珠軸承、瓶子、彈簧…,任何能留下有趣痕跡的物品。」這次的展出涵蓋三個主要的「物體律動」( Allures d’objets ):《遊行》(Procession, 1964)、 《血腥槍枝》( Bloody Guns, 1965 ) 與《傳奇》(Saga, 1975)。這兩幅作品中,可以看見物體的痕跡擁有樂譜的形象。在阿曼的藝術中,他使物件唱出物質世界中的音樂。



《傳奇》,阿曼,197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藝術的交會

我們唯一擁有的是時間。
既然時間本身是不存在的,
我們擁有的其實只是時間的記憶。
— 日耳曼・切蘭特,《阿曼 1954-1974》,2022


「普普藝術(Pop art)」與「新寫實主義(New Realism)」交會,將焦點擺在新社會的過盛消費。沃荷的代表作,康寶濃湯罐的重複《康寶濃湯罐》(1962),遵循了阿曼「集積」藝術(集合藝術)的道路。沃荷在畫布上複製物件本身,或其廣告形象,呈現出在一間超級市場中的展示樣態。普普藝術與新寫實主義之間的對話,特別是阿曼與沃荷之間的關聯,是難分難捨的。在展覽中,我們看見作品如《印記》系列,先於沃荷使用了日常物件與絲網印刷。展場同時展示《血腥槍枝》(Bloody guns, 1965),這件色彩濃烈重複槍枝的意象,令人聯想普普藝術。阿曼這幅槍枝的集合藝術,與沃荷在1981與1982年的作品《槍》互相連想了起來。阿曼和沃荷這兩位重要的藝術家,恰巧同時發聲,透過彼此的作品互相交流。



《血腥槍枝》,阿曼,196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單色15》(Monochrome 15)和《單色20》(Monochrome 20)(兩件均為 1988 年的作品),畫布上堆疊著黑白壓克力顏料與顏料瓶,這些重複的顏料瓶物件,呈現安迪・沃荷(Andy Warhol)集合藝術的對稱性,與羅伯特・瑞曼(Robert Ryman)單色系列的單一色彩。這些作品在 1980 年代充滿創意的紐約,成為阿曼與其同時代人之間一場有意義的對話。安迪・沃荷是阿曼的好友兼搭檔,對於彼此視覺藝術的啟蒙,寫下藝術史上重要的章節。


(左圖)《單色20》,阿曼,1988 / (右圖) 《單色15》,阿曼,1988
此為雙連畫作品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阿曼對全球當代藝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英國的達米恩・赫斯特(Damian Hirst)的藥房,到印度的蘇博德・古普塔 (Subodh Gupta)的廚具構成。這兩位當代藝術焦點人物都選擇了物件作為他們的創作核心,把「集積」的概念,視為作品重要主題。有趣的是,阿曼對於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生了。在中國,陳箴與艾未未,這兩位二十世紀後半獨領風騷的當代藝術家,從其作品中可看見阿曼物件哲學的啟發。在201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艾未未展示886張三腳木凳組成的累聚裝置作品,標題《砰》(Bang),靈感來自擴張的根莖結構,完全解構椅子運動的創作,明確地向阿曼的《一連串的椅子》(Cascades of chairs)致敬,而阿曼作此作品則是受電影技術的均勻移動所啟發。有趣的是,同場威尼斯雙年展中,中國藝術家舒勇(Shu Yong)亦呈現樹脂水晶磚的累聚。這些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並非模仿阿曼,而是他們的作品保存了阿曼留給當代藝術重要深刻的印記。



《無題》,阿曼,2000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阿曼:思考物件》

展覽期間|2022.11.23 - 2023.07.12
展出地點|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tre
策展人|邵雅曼 Yaman Shao、哲羅姆.努泰 Jérôme Neutres
策畫團隊|ALIEN Art 永添藝術
特別感謝|The Arman Marital Trust; Corice Arman, Trustee、The Arman Studio Archives, New York、御盟集團 YUIMOM Group

Arman: Think Things,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Colere sur Bois", Arman, 2001, 121x222x11cm. Violins sliced, broken and burnt on three wooden panels in a frame, triptych.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Arman: Think Things,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Arman: Think Things,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永添藝術

"Smokey Quartet", Arman, 1998, 186.7x125.7x22.9cm. Cello and violin shaped cigar boxes with cello and violin parts and bows on wood panel.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Untitled", Arman, 2000, 119.9x225x11.9cm. Paintbrushes on canvas with overlay of Plexiglas with paint and paintbrushes. Colors:violet, green, whits, yellow ochre.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Monochrome no. 20" (left), 40.6x30.5 cm. Accumulation of acrylic paint and tubes on canvas.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Monochrome Accumulation no. 1519 (right), 40.6x30.5 cm. Accumulation of acrylic paint and tubes on canvas.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Monochrome No.15", Arman, 1988, 64 x 54 cm. Accumulation of acrylic paint and tubes on canvas.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Cachet 54", Arman, 1954, 36.8x29cm. Stamp impressions in ink on fabric.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Priorite A", ARMAN, 1957, 32x24.5cm. Rubber stamps on paper.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Mauve Administratif", Arman, 1957, 200x150cm. Rubber stamp traces on paper, mounted on panel.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Procession", Arman, 1964, 65x49.5cm. Gouache imprint on black paper.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Bloody Guns", ARMAN, 1965, 61x91.4cm. Accumulation of guns painted in acrylic paint on vinyl.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Saga", Arman, 1975, 124x230cm. Casein on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traces of violins and bows.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Fanfare sous le Feu", Arman, 1989, 160x315cm. Sliced and broken brass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red, blue, green, orange, purple, yellow, brown, and white(canvas).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Quatuor d’Automne", Arman, 1991, 124 x 230 x 15 cm. Broken violins and cello with bow and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yellow, orange, blue, green, ochre .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Austerlitz’s Sky", Arman, 1990, 182.9x269.2cm. Diptych - sliced violins and bows with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permanent green light, mars black, chrome oxide green, cobalt blue, ultraarine blue, silver, titanium white.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Untitled", Arman, 2004, 81.3 x 61 x 8.9 cm. Smashed violin with gold acrylic paint on black canvas .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Untitled", Arman, 1990, 162 x 130 x 10 cm. Paint tubes and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mars yellow, cadmium orange light, cadmium yellow light, raw sienna .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Fossile Sonore", Arman, 1990, 197x130x20cm. Broken bass fiddle with tubes and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rose, green, yellow ochre, purple.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Untitled", Arman, 2002, 76.2 x 61 x 15.2 cm. Sliced tea pot with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gray, violet, yellow ochre, cobalt blue, burnt sienna.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Untitled", Arman, 2002,100 x 81 x 10 cm. Sliced guitar with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steel blue, white, ochre rouge, ultramarine blue, raw sienna, gray.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Untitled", Arman, 2004, 121.9x91.4x12.7cm. Sliced guitar with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hensa yelloworange (canvas), gold-green dyna, violet cobalt,white, pthalo turquoise,alixarin crimson.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Untitled", Arman, 2002, 81.3 x 101.6 cm.Sliced saxophone with acrylic paint on canvas. Colors: black, burnt umber, yellow ochre, orange, green, gray .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

"Mumuyé", Arman, 1985, 76x60x67cm, Sliced bronze French horns, welded-lnscribed Mumuyé. Courtesy of The Arman Marital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