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穹之眼 — 歷史脈絡

張志龍

訪問展覽

Celestial Eyes

《天穹之眼》(Celestial Eyes)代表藝術家鎌田治朗對於人、環境和宇宙之間,有關光、色彩、形象和空間的全新研究,邀請配戴者一起進行發現與探索之旅,為現代首飾藝術翻開新的一頁。


金工藝術

金工藝術所創造的珠寶是人類最古老的裝飾品,因其材料屬性(如金屬、礦石和貝類)及關聯寓意,常被視為身份地位、財富展示的象徵;在很多文化中,珠寶首飾具有趨吉避凶的民俗意涵,也有交易變現的功能,因此廣受歡迎。

自藝術誕生以來,許多創作便與昂貴的寶石和金屬有關,藝術性與媒材價值彼此互為表裡。到了西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藝術價值的獨立性首次在繪畫、雕刻和建築凸顯開來。當希臘羅馬古典文明衰落,西方進入漫長的中世紀,藝術價值幾乎遭到遺忘,消失殆盡,只有金工藝術依附於媒材價值而留存下來,其型式多為表現民俗文化或財富價值的傳統工藝。

再經過一千多年,藝術的價值終於在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大放異彩,木板、帆布、石膏牆壁、大理石和建築都能承載藝術的表現。人們理解藝術能引導思想的深意與高度,作品內涵與創新能帶來啟發和感動力。

然而,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媒材——珠寶——卻始終維持傳統工藝的色彩。其間,珠寶設計也出現接近時代藝術潮流的表現形式,如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與新古典,但多為追隨繪畫、雕刻與建築裝飾的延續,很少有基於媒材或穿戴本質而創作藝術性高的作品。


現代藝術首飾

珠寶藝術要再過了約五百年,直到建築與裝飾藝術所主導的新藝術(Art Nouveau)出現,其充滿活力的蜿蜒曲線、植物花朵造型和活潑動態韻律的設計元素,帶給世人嶄新的面貌。珠寶藝術開始跨越應用藝術(Applied Art)的範疇,往精緻藝術(Fine Art)的方向發展。

不久之後,在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和達利(Salvator Dali, 1904-1989)相繼投入珠寶礦石的媒材創作之後,吸引藝術家的投入,世人對穿戴首飾的認識,有了不同的認識。這代表有別於傳統珠寶或商業珠寶所訴求的經濟價值與象徵,一個的新領域於焉誕生——現代藝術首飾(Modern Art Jewelry),或稱為藝術珠寶(Art Jewelry)。

Left:Medaillon Vallauris © Pablo Picasso / Centre:Necklace © Medaillon Vallauris / Right:The Eye of Time © Salvador Dalí


現代藝術首飾代表人們對於穿戴配件態度的轉變:從財富彰顯到個人品味的追求;從訴諸大眾認同,到欣賞藝術表現的內涵;從依循世俗的標準,到追求內在的價值。

現代藝術首飾的發展與繪畫、雕刻和裝置藝術有互為援引的關係,例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原始主義和建構主義等等。這些首飾的創作以造型為主,滿足收藏家和佩戴者的裝飾需求。


當代藝術運動

二戰之後,鑑於商業社會的積極操作,獨立的個人逐漸成為消費群體,被動地接收和消費一切撲面而來的資訊,大幅減少沈浸思考的空間,削弱掌握主動思辨和感受的能力,許多參差不齊的消費品以藝術的外貌出現,也導致藝術品味的下降。

於是,有一群藝術家主張克制喧囂的語彙,收斂強烈的風格,以極簡的幾何形式創作,透過新的媒材實驗,啟發觀者(佩戴者)自身的感知系統,引導觀察、發現樣態、探索環境、進行深層的反思。

這群藝術家了解到科技發展快速、訊息充斥的世界,讓人們很難停下腳步,思索價值,分辨本質和沈浸欣賞。於是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分別以其專注的媒材來面對這項挑戰,他們致力於恢復人的感知與思索,藉由觀者主動的參與,感受作品所輻射的多樣性面貌。


阿維亞尼:視覺動態藝術

在此脈絡下,舉義大利藝術家阿維亞尼(Getulio Alviani, 1939 – 2018)為例,他以線性、幾何和色彩,從事金屬表面的創作,創造了「視覺動態藝術」(Optical Kinetic Art),他藉由精密的程序設計,透過圖案和線條刻畫紋理,呈現光和色彩的視覺圖像;隨著觀者的視線移動,作品反射出環境光線和周圍色彩的變化;因為殘像的產生,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

阿維亞尼以極簡的幾何形式,去除敘事或物像的聯想、象徵和隱喻,啟動視覺與感官的知覺能力,引發我們對於所處世界的思考,探索事物的本質,以理性探索新世界的秩序。

Cerchi virtuali - progressione in sensoorario 1.2.3.4.5.6.7.8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特瑞爾:光與空間

又以美國藝術家特瑞爾(James Turrel, 1943-)為例,他具有心理、地質和天文學的背景,研究光的投射和沈浸體驗。他透過設計的屏蔽空間、牆面色彩和發光的天蓬,同時讓外部光線射入,在不同的時間,產生奇幻的光彩效果。他也將此概念延伸,透過建築或火山口,創造裸眼天文台,讓觀者體驗天文景觀。這是「光與空間」(Light and Space)藝術運動的具體展現。

特瑞爾以極簡的形式、特殊的螢光和材料技術,讓觀者浸淫在光色的空間,打開感官,體驗自然的奧秘,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

Corinth Canal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LIEN Art Centre

天穹之眼: 鎌田治朗
Celestial Eyes: Jiro Kamata
2025.01.10 (Fri.)– 2026.01.11(Sun.)

主辦單位|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策展人|邵雅曼
藝術家|鎌田治朗
策展團隊|ALIEN MODE
時裝合作|APUJAN 詹朴
影像藝術|王海齡
藝術攝影|陳詠華
視覺演繹|劉欣瑜
肢體演譯|蘇鈺婷
學術主持|張志龍
空間構想|水谷隼人
視覺設計|蔡馨儀
紀錄編導|謝婉滢
盒形設計|Julia Andratschke
特別感謝|謝旻玲, 許莫, 髮型藝術 - Weic Lin, 彩妝藝術 - Sunny Hsu

The Eye of Time © Salvador Dalí

Salvador Dali next to his work "The Royal Heart".© Fundació Gala-Salvador Dal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