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所呈現的時間藝術,將日常圖像從固定形式中被解釋放。我們進入作品體會這些象徵性的圖像所帶來的感應,從而打開新的視野。一如中國詩人畫家王維所說,「當繪畫的目的不是要成為一個單純的審美對象時,它往往成為一個縮影,就像宏觀世界一樣,重新創造出一個開放的空間,讓現實生活成為可能。」
三重視野
Three Layers of Vision
留白之光—尚.克勞德.沃特斯
Light of Void:Jean Claude Wouters
在日文中,攝影譯為『寫真』,意思是複製/真實。 在多數情況下,攝影被用來作為『現實的複製』,而不是『用光來繪畫』。然而,沃特斯更樂於回想在十九世紀,攝影發展的初期,它特殊的繪畫感。
在中國古典藝術史中,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單純的業餘愛好者,都能直觀地接受留白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在這樣的畫作面前,即使是一般大眾也會莫名地感受到:留白,並不是一種了無生氣的存在,而隱約體會到一種在可見和不可見的世界之間遊走、往返的呼吸。
深受這種哲學觀念的啟發,沃特斯透過手工製作圖像,使用明膠和銀色顆粒感光相紙,將光封裝在紙面上,表達生命的轉瞬即逝。
在現代世界中,我們已經失去了時間的意涵。沃特斯的創作實踐在於反思每種媒介的內在本質,並以創新的型式表達。在他的追尋過程中,時間和存在是緊密聯繫的,沒有時間就沒有存在。
《Cosmogony(Hokusai Wave)-365-11》, Jean Claude Wouters, 200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Mountain and Snow - 71-07 - 2007》, Jean Claude Wouters, 200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hina Sea - 73-12 -2007》, Jean Claude Wouters, 200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希望—卡洛琳・阿萊
Hope:Caroline Halley des Fontaines生命的概念是集體的,虛構的和原型的,又如,曼陀羅是世界統一與相互依存的精神象徵,我們能意識到的自我只是本我的冰山一角。阿萊的攝影,提醒我們感知是相對的、人們的內在景觀是冥想的神聖視覺關鍵,就像與自然交流的那一刻只剩下能量與顏色一樣,是一段豐富內心的旅程。
阿萊走訪地球北方地區的海域與冰湖,捕捉水、光線與地平線的色彩能量。對於藝術家而言,這是一段心境轉換、近似藝術治療作用的過程。
「當人們閉上眼睛時,這只是沉默的體現,而沉默中有永恆。」阿萊的作品,通過共享時刻以神聖樸素表現出永恆的普遍性,是人類之美與社會精神層面聯繫在一起的介質。
《Planche #78, Atlantic ocean, Bretagne, France》, Caroline Halley des Fontaines,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lanche #17, Atlantic Ocean, Bretagne, France》, Caroline Halley des Fontaines,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lanche #124, Atlantic Ocean, Bretagne, France》, Caroline Halley des Fontaines,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感官世界—森田恭通
The Universe of Sensation:Yasumichi Morita在哲學家柏格森的眼中,感官迸發出裸身的人體與宇宙碰撞時的種種細微感覺,這些層疊交織的色聲香味觸感,猶如變易不居的幻象,生於空無,又反過來塑造出吾人眼前的大千宇宙。如果對於塔可夫斯基或小津安二郎這般的電影詩人來說,影像創作無異於時間之光的動態雕刻,那麼,身為建築設計師的森田恭通,他的攝影,則深深寄情於空間之影的體感雕塑。
「我希望能將藝術感作為雕刻的方式去呈現,並且是用黑白的顏色。」森田恭通說。
這樣的黑白裸身,不禁讓觀者聯想到小說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開篇,床褥間輾轉反側的那位主人翁,在某些接觸床枕被單的瞬間,突然會出現過去生命經驗中不知名女性的裸身夾纏於腰腿腕胸之間的「恍若現前感」。
「世界上多數事物,都是曲線或是直線兩種,在建築方面,就是立體與平面的對比,在空間上則是跟曲線有關。人體在這部分,可以說是最完美表達了曲線,所以我在拍攝人體時,並非要拍攝色情、甚至不是要呈現其為人體,而是要拍攝出優雅的曲線。」 這裡的優雅,呼應的是更接近數理白瓷化的宇宙,更貼近無人沙漠或丘陵的地景。在肉身的肌理中靜觀,以沉靜之勢,轉化為空間之影的白瓷雕塑,成了森田恭通的獨特心境風景,一種幽玄中的情動。
如果以松尾芭蕉的「俳眼」來看森田恭通的攝影,就會看到,宛如古池一灘的幽寂人體,如皮膚表面的水面平和無語,平添一股靜觀自持的氣氛。這時候,攝影的鏡頭與快門,就像突然入池的青蛙,發出撲通的聲響,猝然打破這個靜謐的世界。漣漪波影中,這個人體古池、柔和的表皮,又瞬間恢復了平靜。森田恭通影像中的肉身對待,宛如對待繪事中的泥金或螺細鑲嵌的器皿,與黑暗密不可分,肉體沉入瓷器玉石般的幽光反照中,肉身於是化為曲折的地景、起伏的雕塑、軟性的建築。
Left:《P.N. Piezography 2015 (04)》, Yasumichi Morita,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Right:《P.N. Platinum 2015 (06)》, Yasumichi Morita,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N. Platinum 2017 (10)》, Yasumichi Morita,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感應之眼
Responsive Eye
文章出處|哲羅姆.努泰、龔卓軍
線上展廳|圖錄連結
收藏垂詢|curatorial.collection@alien.com.tw
《Cosmogony(Hokusai Wave)-365-11》, Jean Claude Wouters, 200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Cosmogony(Hokusai Wave)-365-11》, Jean Claude Wouters, 2009, Courtesy of th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