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應未來 Responsive Vision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藝術家

作品故事

深入觀點


「我夢想空間是氣動的、可變形的,並且可以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
—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Responsive Vision: Getulio Alviani)是義大利當代藝術家傑圖利奧・阿維亞尼(Getulio Alviani, 1939-2018)在東亞地區及台灣的首次展出,之後他的個展將陸續在米蘭、杜林、佛羅倫斯和貝加莫登場。傑圖利奧・阿維亞尼出生於義大利東北部的烏迪內(Udine),是崛起於二戰後的博才藝術家(polymath/ artist),在繪畫、雕塑、結構造型和服裝設計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留下許多經典不朽的代表作;並在建築、文化空間和都市規劃有前瞻的理論著述。

二十世紀下半葉義大利在創新藝術領域的突破做出了貢獻,展覽時間跨度約二十年,主要集中在1960年至1980年間,值此時期,義大利憑藉著強勁的經濟成長和富有遠見的創造力,在各個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創新,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從工業設計到時裝,從建築到電影,從科技到藝術。

《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帶來阿維亞尼視覺藝術的嶄新發明,作為啟發二十世紀後半葉藝術運動的意見領袖,其一生橫跨「動力機械藝術」(Kinetic Art)、「編程藝術」(Programmed Art)、「歐普藝術」(OP Art)等藝術運動。我們將見證一個大時代藝術運動之下,藝術家如何透過他不懈的創意,堅持打造理想世界的雛形,完成深具未來感和啟發性的作品,留下空谷跫音的迴響。

Getulio Alviani, Lichtlinien Städtisches, Museum Leverkusen, 1963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歐洲從二戰之後的廢墟中復甦,中產階級崛起,都市快速發展,大眾媒體和大量消費也快速成長。在世界經濟發展從一個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極端的時代,一群藝術家開始反省物質社會發展的負面現象,重新檢視藝術的型態與內涵;他們期許藝術必須帶給世界新的希望、秩序和美學,引領世人走向永續思考、重視文化底蘊、追求未來共同福祉的社會。阿維亞尼和他同代的藝術家主張以科學和邏輯為基礎,去除主觀和浮誇的表現(如過度行銷刺激無止盡的消費),以極簡的幾何形式進行創作;目的在於啟發大眾自身的感知系統,讓觀者發現,客觀的物件和它所引發的心理反應之間有所差異,進而發現問題,探索本質。這正是藝術的起源—藝術必須提出關鍵問題,以精煉的形式回應、解決問題。

在那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年輕的阿維亞尼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先驅有密切的往來,彼此觀摩切磋,合作舉行特展。其中包括極簡主義大師(Minimalism)卡斯泰拉尼(Enrico Castellani)、空間主義的先驅封塔納(Lucio Fontana)、具體藝術大師馬克思・比爾(Max Bill)等人。阿維亞尼致力於發掘問題、呈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讓藝術成為跨界智慧的極致展現,讓藝術提供資訊,並使身為知識份子的觀者得到知性與感性的喜悅。

Galerie Reckermann - Colonia Getulio Alviani solo exhibition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阿維亞尼常自稱為「ideatore plastico」,意即「造型藝術發明家」;其一生透過創造不同的藝術形式,不斷重塑及詮釋藝術史上出現的各種概念。阿維亞尼年輕時跟隨古典主義雕刻家學習雕塑,也曾從事建築和工業設計,這些工作經驗讓他熟稔視覺傳達技巧,將工業材料用於藝術創作。而接觸電子物件的期間,他開始迷上電子線路。阿維亞尼第一個系列作品— 《電線》(Wires)於1950年代末期誕生,創作出極具代表性的發光線條風格,後來他將此概念運用在金屬媒材,經拋光打磨,呈現細緻表面,型塑他1950年代後半的創作理念-以數列邏輯為基礎的創新之作— 《振動紋理表面》(Superfici a testura vibratile),成為他日後享譽全球的藝術風格。


我希望能夠通過一種設計、一種顏色,以及對手段、技術和對材料的豐富知識的掌握,實現對我來說正確的東西:身體的活潑或莊嚴、靜止或運動、性感或超然。
那麼一件衣服的呈現就不是一種外表,而是一種思想、一種概念的散發。
—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monorecchino disco alluminio diametro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阿維亞尼以線性、幾何和色彩,從事金屬表面的創作,創造了視覺動態藝術(Optical Kinetic Art)。他藉由精密的程序設計,透過圖案和線條刻畫紋理,呈現光和色彩的視覺圖像;隨著觀者對於作品的視線移動,圖像會產生變化,同時由於視網膜接收、處理的光線和色彩會產生殘像,並以感知的錯覺反映在大腦,因而呈現不同的幻覺圖像。從極簡的幾何出發,並運用重疊或加乘效果的圖案來進行設計,以減少觀者主觀情感和物像聯想的聯繫,降低心理與象徵的連結,消除既定印象的認知。而線條局部的重複,是用以呈現主體與局部的關係,並呈現累積的視覺現象。

接著,他的作品從平面擴展到立體構造,讓個別金屬單元與整體結構感應光澤,釋放出更豐富的紋理型態與抽象的光彩變化;而其金屬材質具有的鏡像特質,更會讓觀者在移動時,因光線變化和反射不斷變遷,產生極其豐富的視覺印象。除了繪畫、版畫、金屬和複合媒材,他更將創意延伸至服裝設計。阿維亞尼將服裝視為動態視覺藝術的全新載體,以幾何俐落的手法,致力將服裝的靜態動態化,以動態活力彰顯十足的未來性和樂觀進取的態度。


1965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劃時代的特展—《反應之眼》(Responsive Eye),展出包括阿維亞尼作品在內的歐普藝術(Opitical Art)作品,讓年僅25歲的他在國際藝壇綻放光芒。2000年,阿維亞尼再度名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世紀回顧特展《開放式的結局》(Open Ends),被推舉為未來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反應之眼》為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資深研究家-威廉.塞茨(William C. Seitz)所策劃,主旨在於呈現當代藝術的完整實驗過程,核心是光與動態。藝術史家將這場展覽稱為「歐普藝術浪潮的巔峰」;塞茨邀集 19 國家的 102 名藝術家參展,每位都帶來新的藝術形式,呈現觀者面對不同顏色、圖案、光線時,雙眼對於時間和空間的反應。

在這次極具意義的展覽,《反應之眼》化身辯論場域,讓各界探討觀看藝術品的過程和體驗,以及是否有可能讓這些元素成為創作的一環。當時曾有記者質疑,這種表現形式到底是真正的藝術,或者只是用科學方法探討視覺現象?當結構設計的辯證想法已經形成,作品的設計(溝通的元件)就會以基本、極簡、比例、協調、有秩序的形式呈現,以啟動盡可能的自主互動 (autonomously interactive),獲得整體感知的成果(total presentationablility)。阿維亞尼在當時透過作品傳達出另一種觀點—人類的神經系統也會影響藝術體驗。


我們只為研究,不為名聲;以數理邏輯與明確形式為核心,探討視覺呈現、感知、虛擬成像、作品的內在能量、觀者互動。
我們雕琢光線與空間,深究連續性,嘗試新媒材,以未知視角呈現已知。
這些動作背後的精神都是創新、理性、邏輯,進而促成新的創作模式,同時賦予各種表達方法不同機會,
引領出細微的意識形態、心理特徵、現象,且都涉及視覺與光線。
正是這些需求使大家開始探究人類意識,但研究方法卻可以很科學。我們希望能賦予藝術科學一種內涵,進而成為社會的一環。
—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Interrelazione speculare a elementi curvi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阿維亞尼的創作風格多樣,生涯中的藝術形式包羅萬象,更身兼藝術家、雕刻家、工程師、研究員、學者等多重身份,他曾發表一篇宣言—《氣動空間》(Pneumatic Space),探討物體及空間的體積會根據其用途而變化。1968年,他受好友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之邀,共同在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次展示《空間環境》(Ambianti Spaziali)作品,同年也受邀參加舉辦在德國卡塞爾的第四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4);該活動為當年頗負盛名的藝文盛事。

70年代時,阿維亞尼投注十年光陰鑽研色彩學類之中一個有趣的領域—光譜色彩(spectrochromies),同時學習利用數學公式建立3D結構。他探索光譜的方法是利用一系列圓形繪畫和拼貼創作,結合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幾何理論,透過探究數學計算的幾何比例,以及原色之間或互補色之間的對比,以創新方式體現出這樣探尋的過程。光線影響色調、顏色能中和或改變其他色彩、幻覺與視差可以主導認知…等藝術調度的元素,來自於自然現象中所得到的體悟。同一種顏色會因為周圍環境色彩的變化,前進或後退、振動或變形;同一種物理空間也會因為光線的入射角不同,產生不同深淺與層次。圓形內接漸進多邊形(inscritti nel cerchio)系列,以明色的色彩序列(紅橙黃綠藍靛紫),表現漸進式多邊形造型,在理想世界內,色彩、角度、多邊、前進、運動、彩虹光芒的多元建構與空間趣味,體現阿維亞尼對於能量分布的數理推論,展現光線作為物質可序列化並產生律動的光效藝術,啟發藝術成為一種體驗的全新思維。

struttura speculare in alluminio+colori verde e rosso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阿維亞尼逝世兩年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在2020年歐洲國情咨文上,發表「新歐洲包浩斯」(New European Bauhaus)的跨領域宣言,將「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與世人的生活空間和體驗聯繫起來。

這項宣言呼籲所有人共同想像並建立一個可持續、具包容性的未來,讓我們的眼睛、思想和靈魂(eyes, minds and- souls)都能感受一個美麗的世界。

美麗必須在「地方、實踐和經驗」(places, practice and experiences)上呈現:

豐富(Enriching),受藝術和文化啟發,滿足超越功能的需求。
永續(Sustainable),與大自然、環境和我們的世界和諧相處。
包容(Inclusive),鼓勵跨文化、領域、性別和年齡的對話。

這項主張幾乎與阿維亞尼的使命貼合呼應,可見這位前衛藝術家的眼光和使命所具有的前瞻性。

《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正給予身處台灣的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見證一個理想世界的縮影。


感應未來: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Responsive Vision: Getulio Alviani


期間 Period|2023/12/02 ~ 2024/10/27
地點 Place|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2F & 3F
藝術家 Artist|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Getulio Alviani
策展人 Curator|邵雅曼 Yaman Shao、狄歐拉.法拉吉卡.阿維亞尼 Diora Fraglica Alviani、哲羅姆.努泰 Jerome Neutres、張志龍 Richard Chang
學術合作 Academics Collaboration|郭東杰 Felix Kwok、蘇富比 Sotheby's、劉太乃 T.N Liu、華藝文化 CANS Publisher Group
策展團隊 Curatorial Team|永添藝術 ALIEN Art、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美術館合作 Museum Collaboration|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to|御盟集團 YUIMOM GROUP、SS 春Bar、柏悅國際Bon Masion

策展人 Curators
邵雅曼 Yaman Shao|感應未來 —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狄歐拉.法拉吉卡.阿維亞尼 Diora Fraglica Alviani|傑圖利奧・阿維亞尼:非凡如常
哲羅姆・努泰 Jérôme Neutres|傑圖利奧.阿維亞尼:尋覓響應之視野
張志龍 Richard Chang|感應未來 — 傑圖利奧.阿維亞尼

Key Visual of Responsive Vision © ALIEN Art Centre

environment, interrelazione cromospeculare, 1969, 210x420x420 cm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environment, rilievo a riflessione con incidenza ortogonale, praticabile steel. 1967, 5x480x960 cm, modules 5x80x80 cm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environment cubo a testura grafica slabs of opalescent pvc, serigraphy and light. 1964-69, 330x330x300 cm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monorecchio,1965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infilo contro-natura 80s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ifty-fifty a e b serigraphy. 1962, 42x84 cm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tensione/x 3 colori serigraphy. 1964-75, 64x44 cm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positivo-negativo dress by germana marucelli and getulio alviani. 1964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forma alluminum, 1960-61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superficie a testura vibratile 1.2.4 alluminum. 1962, 70x70 cm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disco turned steel. 1965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cerchi virtuali ortogonali steel. 1967-68 50x50x10 cm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

Getulio Alviani - Galleria Cardazzo, 1969 © Centro Studi e Ricerche Getulio Alvi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