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世界,展開於吾人眼前的宇宙。在哲學家柏格森的眼中,感官迸發出裸身的人體與宇宙碰撞時的種種細微感覺,這些層疊交織的色聲香味觸感,色身紛呈,五感萌發,猶如變易不居的幻象,生於空無,又反過來塑造出吾人眼前的大千宇宙,妙有世界,光影婆娑。感官打開了感覺的各種領域,除了色聲香味觸之外,又有行走、安坐、運動、熟眠、側躺、拉扯、重壓、輕托或擁抱的身體姿態,展開了無盡綿延的空間。如果對於塔可夫斯基或小津安二郎這般的電影詩人來說,影像創作無異於時間之光的動態雕刻,那麼,身為建築設計師的森田恭通,他的攝影,則深深寄情於空間之影的體感雕塑。
「感官世界」這個展覽,將在上述的「空間之影的體感雕塑」母題下,展開森田恭通的五個子題的作品:「裸身|幻象感」、「雕塑|情動感」、「幽玄|神思感」、「神殿|聖域感」、「皇宮|榮華感」。
裸身|幻象感
如果空間的本體像是一具具陰性柔情的裸體,那麼,她的肌膚反射著這個宇宙的話語,就是刻畫於其表面的陰影。如同哲學家克莉絲蒂娃所稱的「陰性空間」(Chora),在空間之影的雕塑裡,空間本身的存在將充滿著曖昧、混沌、無以言說、神漾與狂喜的曲線,細小的紋路,空間是萬物無以名狀、孕育生命、母子對話的連體場所,光影是宇宙萬物的存在絮語。因此森田恭通說:「我希望能將藝術感作為雕刻的方式去呈現,並且是用黑白的顏色。」這樣的黑白裸身,不禁讓觀者聯想到小說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開篇,床褥間輾轉反側的那位主人翁,在某些接觸床枕被單的瞬間,突然會出現過去生命經驗中不知名女性的裸身夾纏於腰腿腕胸之間的「恍若現前感」,這種幻象感,還只是森田恭通作品宇宙中,裸身幻象的起始點。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提示了久已為我們遺忘的美的起點:「美不在於物體本身,而是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一如夜明珠如果放到暗處會煥發光彩,曝曬在白日之下卻失去珠寶的魅力,離開了陰翳的作用,美也將不再是美。」森田恭通影像中的肉身對待,宛如對待繪事中的泥金或螺細鑲嵌的器皿,與黑暗密不可分,盡量讓肉體沉入瓷器玉石般的幽光反照中,肉身於是化為曲折的地景、起伏的雕塑、軟性的建築。
雕塑|情動感
森田恭通的攝影人體雕塑,好似野原中的大地景觀或環境建築一般,在宇宙間「撿拾枝梗,結柴為庵;拆解之後,復歸野原。」(《陰翳禮讚》語)我們在此不妨將宇宙的尺度,轉換為人類的視野與觸感,空間之影的體感雕塑,展現的是一種純粹身體的建築學,森田恭通說:「世界上多數事物,都是曲線或是直線兩種,以及在建築方面,就是立體與平面的對比,而在建築裡面跟直線有關;在空間上則是跟曲線有關。而人體在這部分,可以說是最完美表達了曲線,所以我在空間上拍攝人體時,並非要拍攝色情、甚至不是要呈現其為人體,而是要拍攝出優雅的曲線。」然而,這裡的優雅,呼應的是更接近數理白瓷化的宇宙,更貼近無人沙漠或丘陵的地景。於彼處,一種枯淡的用心,悠遊於宇宙深處,在肉身的肌理中靜觀,以沉靜之勢,轉化為空間之影的白瓷雕塑,成了森田恭通的獨特心境風景,一種幽玄中的情動。
如果以松尾芭蕉的「俳眼」來看人體與雕塑,就會看到,宛如古池一灘的幽寂人體,如皮膚表面的水面平和無語,平添一股靜觀自持的氣氛。這時候,攝影的鏡頭與快門,就像突然入池的青蛙,發出撲通的聲響,猝然打破這個靜謐的世界。漣漪波影中,這個人體古池、柔和的表皮,又瞬間恢復了平靜。
幽玄|神思感
抱持著這種幽玄閒寂的心境,森田恭通即便是用相機與羅丹的雕塑對話,我們都可以感受到生死互通、人體與瓷石互變、寂靜與動態相輝映的純粹身體建築學,一次一次展開著藝術家的曲線宇宙。我們不妨透過畫家東山魁夷的東西方宗教建築之比較,來品味森田恭通鏡頭下的人體/雕塑/建築三者之間,在東西方美學之間的幽玄神思:「人們常說,想到帕德嫩神廟屹立在阿克羅波利斯的丘陵上,以蔚藍的天空為背景,大理石圓柱閃爍著光輝,再看看伊勢神宮,聳立在清澈的河流經過的幽深森林中,顯得簡樸而清靜,就會明白西方和日本精神基礎是不同的了。」
這種不同,落在森田恭通的影像實踐,卻巧妙地置放於平等的光影對話中,保留其斑駁與亮潔的對比,動態與靜觀的張力,肉身與瓷器的混同難辨,像是將兩者一起納入在某處幽深的蔥鬱森林中、蜿蜒河流旁、丘陵山麓下,無人的萬物暗影中,散放光芒。既是對峙,也是對話;既通萬物,亦交生死。
神殿|聖域感
「我並不是要拍出一個很美的東西,而是要拍出一個很美的陰影。」透過陽光與月光的映照,森田恭通在伊勢神宮捕捉的是兩千年來,一直在改變卻未曾改變過的空間光影,如果這些陰影經過了兩千年的空間雕塑,如今或許終能在影像中得到它們在宇宙中的造形,特別是在森林中的神宮周遭,在黑暗中有祭種、祭火、紙垂、燈籠、步行參進、石階、夕照中的鳥居、逐漸昏暗的宮殿、遠方的山岳,細碎穩定的感觸,召喚著整個宇宙的美麗。與其說這些影像禮拜著神宮中的大神,不如說真正禮讚的是充滿在現代社會日常空間邊緣的陰翳。這些陰翳烘托著我們的生命與日常,猶如萬物的靈魂居所,給出了遼闊宇宙的萬千面貌,在接觸吾人眼神與觸感的一剎那,陰影之中的靈魂,帶著微細的情動而有了輪廓。
受大自然包圍的伊勢神宮,溼潤的空氣、素樸的線條、調和的量體,每二十年重建內外宮的神宮式年遷宮,也仿若大自然的自我潔淨、循環、洗滌、消長,以木材和芭茅等自然素材作為主要建材,白木結構、草葺屋頂、裸露天花板、屋檐屋脊無翹度和彎度、全由直線構成、毫無人工裝飾、不塗任何油漆、排除一切附加物,形成某種「粹」的構造,楊桐綠枝、神具白紙,都以大自然的曲線做為依托,在大自然的陰翳庇蔭暗影之中,取得聖域靜謐的齊物崇高之美。
皇宮|榮華感
但也許,離開了伊勢神宮,我們眼下這個充滿各種細碎陰影的當代世界,比較接近一座凡爾賽宮。我們以為它的金碧輝煌,其實帶有空虛與惘然,一切的皇室威嚴與榮華燦爛,只容留在昨日。然而,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告訴我們,這些箔金的巴洛克鏡子、閣櫃、時鐘、穹頂、長廊、辟邪獸,窗櫺彩繪的透影、家徽、過道、塗鴉、壁上斜陽中的肖像畫,無限的空間皺摺,好像想要將曾經輝煌的陰影,像書寫歷史那般留存於在影像中失去了時空參照的物件痕跡斑斑。
森田恭通是一位深情感觸著空間皺褶的陰影藝術家,彷彿從伊勢神宮的森林深處,提取出純粹的皺褶與陰影,轉向凡爾賽宮的晶體時空。他在平面攝影中雕刻著凡爾賽宮榮華物件與壁面陰影的紋理變化與表情,帶我們走入了這個宇宙的陰影宮殿中。宮殿的長廊看似安靜無人,實則某個陰影巴洛克的世界,恐怕在我們的眼前已經成形。森田恭通用白瓷與陰影的微細皺褶,像數學家般地雕塑著這個宏觀宇宙,無數的空間物件與場所靈魂,開始於暗角處窸嗦絮語。我們的感官世界因欲望的鼓動而顫動起來,《去年在馬倫巴》式的繁華,轉而化為幻象,《追憶似水年華》的末代貴族,身著華服、穿越時空,終於異變凝結為影像的晶體。宇宙間的生之愉悅,在這個巴洛克宇宙萬千陰影躍動的環抱中,以其影像的存在,突然得到解放,陰翳在幽玄裡狂歡,森田恭通引我們隱身沒入光的背面,乍見美麗的洪荒。
文/ 龔卓軍
感官世界: 森田恭通
The Universe of Sensation: Yasumichi Morita
2024.11.07 (Thu.)– 2025.11.02(Sun.)
藝術家|森田恭通
策展人|邵雅曼
學術主持|龔卓軍
主辦單位|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策展團隊|永添藝術
合作夥伴|GLAMOROUS co.,ltd.
友館合作|高雄市立美術館、香港漆咸居藝術研究與交流中心及魏麗洋女士、屋物工作室
特別感謝|羅丹美術館、凡爾賽宮、伊勢神宮、伊勢市觀光協會、公益社團法人 伊勢志摩觀光會議機構
The Universe of Sensation: Yasumichi Morita © ALIEN Art
© Yasumichi Morita/Porcelain Nude
© Yasumichi Morita/#13 Danaid, 1886
© Yasumichi Morita/#8 Danaid, 1886
© Yasumichi Morita/Château de Versailles
© Yasumichi Morita/Château de Versailles
© Yasumichi Morita/Château de Versailles
© Yasumichi Morita/Roof of the Royal Chapel
© Yasumichi Morita/A ritual procession on a rainy day
© Yasumichi Morita/Ujibashi-Bridge
The Universe of Sensation: Yasumichi Morita © ALIEN Art
© Yasumichi Morita/Porcelain Nude
© Yasumichi Morita/#13 Danaid, 1886
© Yasumichi Morita/#8 Danaid, 1886
© Yasumichi Morita/Château de Versailles
© Yasumichi Morita/Château de Versailles
© Yasumichi Morita/Château de Versailles
© Yasumichi Morita/Roof of the Royal Chapel
© Yasumichi Morita/A ritual procession on a rainy day
© Yasumichi Morita/Ujibashi-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