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 Kan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霍剛(Ho Kan,1932 —),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開啟者。將東方的修養與詩性,注入平面的空間藝術。從中文字的空間造型感受趣味,引發新的思維與走向。靈活應用色彩構成、斜線或不對稱形狀,在二維畫面中產生三次元維度,觸動視覺性的空間律動。作品中具有光線意識的漸變色階,邀請觀者投射潛意識畫面裡的內在情緒與心理感受。霍剛透過「減法」追求形式的詩性本質,每一條線、每一個形與空間關係皆經嚴密思量,如同書家落筆。
霍剛將創作視為一種精神性的濃縮,其記憶與靈性均在潛意識及經驗的累積及修養之中。簡約蘊含詩意,建構更包容的抽象世界,從有限的空間中擴大到無限,回應東方哲學所言萬物相容、生生不息並滋養無窮、達到內在精神和諧的心靈空間。透過短線及圓點的構成,引申人類對宇宙生命的感應、以及對宇宙萬物無限嚮往的情愫。這種對於「神秘性意象」的探尋,使霍剛透過創作讓自己與某種狀態結合,行走在與萬物合一的旅程。
霍剛1932年生於江蘇南京,幼年受書法家祖父霍銳的啟蒙。1949 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東渡臺灣,師承台灣現代美術啟蒙者李仲生,開啟現代繪畫創作之路。1956年霍剛與蕭勤、李元佳等人共組東方畫會,在當時台灣藝術氣氛沉悶的背景下,霍剛以「東方」命名,象徵藝術日出東方的一種興盛力量,開啟台灣藝術現代化的篇章。1964-2014年霍剛旅居米蘭長達五十年,近距離接觸蒙德里安、艾伯斯、卡爾德拉拉等大師,並浸潤於德‧奇里科、卡拉、莫蘭迪等義大利形而上繪畫脈絡之中。這場歐陸體驗形塑出霍剛「超現實與幾何抽象的罕見結合」的面貌。
米蘭的生活場景讓霍剛漸從生活中的壓抑放寬,浸潤於歌劇與音樂的經驗亦對霍剛的創作中產生影響。對霍剛而言,線的長短、點的大小、色彩的深厚,與音樂的創作思維是相通的。他以指揮家形容藝術家,透過畫面把氣氛、整體效果傳達給觀眾。
霍剛2014年回到台灣,年屆九旬的他仍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與創作的熱情,作品尺度漸寬,色彩更趨爽朗、明亮,追求生命的真實性。「大自然的光線照在作品上產生細微的變化,使你感覺有一個實體,這個感覺需要經常練習……跟你的人、你的血液、你的思想都有關係,形成一個現象。這就是創造。」霍剛說。他鼓勵人們單純享受觀看作品的趣味,感受形狀與色彩的互動,著眼於不同的事物,再產生自我的想法,找到自我的本質面貌。
霍剛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廣泛展出並被國際藝術機構永久收藏,包含羅馬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國柏克萊藝術博物館和太平洋電影檔案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南京金陵美術館等。直至今日,霍剛的作品仍在演進之中,當代抽象的核心能量仍然在他體內發生,展現獨特的詩性節奏與幽默魅力。
|典藏|
柏克萊藝術博物館和太平洋電影檔案館,美國
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羅馬,義大利
國際當代藝術博物館,佛羅倫斯,義大利
南京金陵美術館,南京,中國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展歷|
2025,「霍剛.我的繪畫是我們之間的橋樑」,采泥藝術,臺北,臺灣
2025,「霍剛:走進香港」,會德豐 Peak Salon,香港,中國
2025,「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臺北南港展覽館,臺北,臺灣
2024,「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西岸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2024,「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臺北南港展覽館,臺北,臺灣
2024,「靜謐與流動:霍剛x李光裕雙個展」,臺中順天文化中心,臺中,台灣
2024,「再遇‧歸來」金陵美術館,南京,中國
2024,「再遇‧歸來」香港中環交易廣場,香港,中國
2024,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中國
2024,「五月與東方 —— 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臺灣
2023,「90 後.霍剛」,采泥藝術,臺北,臺灣
2023,「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臺北南港展覽館,臺北,臺灣
2022,「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臺北南港展覽館,臺北,臺灣
2022,「抽象的曙光 – 霍剛、朴栖甫、松谷武判」,采泥藝術,臺北,臺灣
2022,「非常態-臺灣亞洲國際美展會員展」,大新美術館,臺南,臺灣
2021,「霍剛:幾何書法」,奕來畫廊,紐約,美國
2021,「遇東方」,帝門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20,「霍剛創作展:暢意行旅.心如斯」,臺灣創價學會,臺灣
2020,「空間視界 – 霍剛無限」,采泥藝術,臺北,臺灣
2020,「老耿與他的藝術家朋友們」,臻品藝術,臺北,臺灣
2019,「捉‧影國際當代素描展」,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臺北,臺灣
2019,「線索 II-仲生與眾聲」,双方藝廊,臺北,臺灣
2019,「藝時代崛起-李仲生與臺灣現代藝術發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8,「低限·冷抽-九人展」,耘非凡美術館,臺南,臺灣
2018,「形色之外:霍剛米蘭回顧展」,蒙札皇宮美術館,米蘭,義大利
2018,「霍剛新作:臺灣同步展」,采泥藝術,臺北,臺灣
2016,「原點·解析-霍剛的東方抽象語法」,采泥藝術,臺北,臺灣
2016,「霍剛·寂弦激韻」,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6,「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首爾,韓國
2015,「霍剛個展」,月臨畫廊,臺中,臺灣
2015,「晝夜之象」,夢 12 美學空間,臺北,臺灣
2014,「東方視覺-霍剛個展」,夢 12 美學空間,臺北,臺灣
2014,「抽象·符碼·東方情-臺灣現代藝術巨匠大展」,尊彩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4,「米蘭·呼吸·臺北」,葡眾科技人文發展基金會,臺北,臺灣
2014,「臺灣美術散步道:1927-2014」,尊彩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2013,「霍剛原創手稿展」,LOVE SPACE 藝聚空間,臺北,臺灣
2013,「無意之間:霍剛作品展」,時空藝術會場,臺北,臺灣
2012,「霍剛八十·素描展」,大象藝術空間館,臺中,臺灣
2012,「藝拓荒原-東方八大響馬」,大象藝術空間館,臺中,臺灣
2012,「非形之形-臺灣抽象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1,「藝載乾坤-霍剛校園巡迴展」,清華大學,新竹;靜宜大學,臺中;成功大學,臺南,臺灣
2010,「霍剛個展」,大象藝術空間館,臺中,臺灣
2001,「東方的結構主義」,帝門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1999,「李仲生師生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臺灣
1999,「霍剛的歷程個展」,帝門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1994,「霍剛回顧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臺灣
|獲獎|
1997,第五屆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臺灣
1969,久賽彼·莫利首獎,義大利
1967,國家繪畫首獎,義大利
1966,國際繪畫金牌獎,義大利
1966,國際藝術發展獎,義大利
1965,國際藝術發展獎,義大利
2025.11.23 – 2026.11.01